
“金融业是天津河西区的发展优势,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在全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中的目标定位。”日前,在天津“河西区迎难而上,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天津市河西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学明在介绍河西区着力提升金融业发展能级,推动金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等实践中如是表示。
近年来,天津河西区紧紧抓住全市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重要机遇,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加速聚集各类金融资源,金融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呈现出产业规模大、机构数量多、服务功能强、发展态势好的特点,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起区域新发展格局。
2021年以来,河西区金融产业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去年河西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9.8亿元,同比增长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9%。今年一季度,河西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3.4亿元,同比增长1.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10018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2%,近三年净增2000亿元。
2021年以来,河西区积极承接首都外溢金融资源,引进了中金财富天津管理总部、信达证券天津分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天津分公司、添金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等26家金融机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投资的中国太平金融大厦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全区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000余家,其中银行、信托、资产管理、金融支付等四类机构数量占全市50%以上,以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天津分行和天津银行总行为代表,共有21家内资总部型银行坐落在河西区,占全市的64%。保险、证券、期货等三类机构数量占全市的30%以上。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新型金融业态为补充,功能较为齐全的金融产业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我们围绕‘政策+服务’,着力打造适宜金融产业发展的一流环境。”胡学明介绍,根据各类金融业态特点和金融机构实际需求,制定出台《河西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的扶持办法》《河西区支持驻区金融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和《河西区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新动能引育的实施办法》,形成了系统的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该区建立同金融机构经常性交流问需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专员化、全程化服务,在金融机构落户、办公用房选址、办公大楼提升改造、登记信息变更等方面,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据了解,天津河西区将在聚焦营商环境打造、楼宇载体提升、金融机构引入、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持续提高友谊路金融街资源配置力、经济贡献力、产业辐射力和品牌软实力。
天津市河西区金融局局长李长军介绍,推动金融机构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探索投贷联动等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难题。积极争取更多金融改革创新突破性试点在河西区率先实施,鼓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产品、金融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培育,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和投融资对接,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挂牌,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
天津市河西区商务局局长王英表示,将依托丰富的金融资源和优质的金融服务,在优化消费场景体验,促进消费能级提升,推动金融商业融合发展上,谋划推动优质金融资源赋能商业消费的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河西区依托金融优势,构建了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品类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天津市河西区科技局局长龚科家介绍,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体量小、首贷难的特点,不断增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工作主动性。发挥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的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河西区科技型企业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每年都有较快的增长。